欢迎访问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媒体关注我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展情况

作者:尹德志 何为 唐秀莲发布时间:2025-05-21浏览次数:1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312月,西华大学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牵头高校。两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上一堂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多种形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西部地区奋力谱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西华篇章”。2025519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以“奋力谱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西华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


奋力谱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西华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谋”与“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新要求,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新航向。锚定航线,奋楫笃行。202312月,西华大学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牵头高校。两年来,西华大学在实践中砥砺前行、在行动中奋力前进,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上一堂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多种形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西部地区奋力谱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西华篇章”。

建立“多层级-联动式”协同机制 激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制保障是牵引,协同育人是目标,优化管理是保障。

一是强化多方协同机制,破除学段衔接壁垒。西华大学通过推动成立区域思政课一体化指导委员会,明确各学段思政教育目标与实施路径,力促学段“破壁”。以组织架构筑基,构建“党政校”协同联动格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联合2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20余次线下活动,并通过与郫都区教育局联合研讨,构建双向互动模式,让眼界突破边界,让协同打破壁垒,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是构建教学协作网络,促进教育要素流通。西华大学通过整合跨学段教学资源、案例与经验,搭建一体化成果共享平台,实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科研成果的共建共用,促进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以校际联动破局,在原有成员单位基础上主动吸纳新成员,将成都高新云芯学校纳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之中,打造“云芯—西华”思政教育资源库,向区域中小学辐射影响,吸收中小学实践经验,推动教研成果共享,形成优势互济的育人合力。

三是完善政策评价体系,构建闭环管理模式。西华大学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动态多维评价机制,将教学任务完成度、成果创新性、协同参与度纳入考核。以制度体系固本,将过程性督导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形成“计划-实施-评估-改进”闭环管理,实现学段间有机衔接与协同育人效能最大化。通过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协调机制、监督评价保障机制、教学教研协同机制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质增效。

锻造“高水平-共生式”教研团队 驱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需以构建双向赋能的师资共育机制为核心,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从团队建设目标来看,“高水平-共生式”教研团队以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为核心,致力于打破学段壁垒,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西华大学搭建“线上+线下”双轨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开展联合备课活动,常态化组织教师互派指导、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构建学理与应用深度交融、各学段协同共进、共生共长的教研生态。

从团队建设路径来看,纵向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横向组建跨校、跨学科的教研共同体,依托科研课题、竞赛项目等载体,联合申报前沿课题、破解教改难题,形成“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良性生态,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西华大学以教师发展为核心,以优质资源为保障,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重点马院、国家一流专业与课程资源,联合区域教研机构及成员单位优质师资,开展“思政教师校际互联”“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教研1+N片区互动”等活动,推进课程资源共享与校际协作,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团队。

从能力提升途径来看,通过组织专题理论培训、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竞赛,强化理论武装、锤炼授课技能、激发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核心素养,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西华大学依托重点马院分层开展专题培训并考核;以“赛训一体”模式办赛、辅导、组建工作坊,联合开发微课,打造思政“金课”;通过选派访学、组织红色研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搭建“高品质-共享式”资源平台 筑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资源整合与配置是关键,实践教学基地是核心资源。

在资源整合与规划层面,“高品质-共享式”实践教学基地应严格筛选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展馆、社区服务中心、龙头企业等优质实践资源,依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方案。同时,推动地域与校际之间的联动,依托大数据建立统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目录,实现各学段学校按需预约使用,促进优质实践资源跨校、跨区域流通共享。西华大学拓展校地合作,与四川省梓潼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校内“农机文化体验之旅”省级思政教育基地,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创设“暑期研学营”、组建“大中学联合宣讲团”等实践平台,打破学段壁垒,深化价值认同。

在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层面,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搭建实践教学基地线上管理系统,联合实践基地开发“云实践”课程,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与线下实践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联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与基地管理人员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形成全学段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育人实效。西华大学运用虚拟现实开发等技术,建设VR党建工作站、VR行走平台、AR互动平台,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构建起生动、丰富、多元的思政资源互动型学习体验场所;开发“思政+科技”的虚拟实践课程,供大中小学学生线上学习;基于“西华易班”平台,整合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打造线上预约、交流、评价功能模块。

举办“多角度-主题式”品牌活动 创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育人路径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以创新教学形式为抓手,打造“多角度-主题式”品牌活动,激活思政教育活力。

其一,纵向贯通,强化学段衔接。探索建立“同教—同学—同研”一堂课常态化机制,共同设计主题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纵向衔接;深入落实系统性课程共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政金课,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要素有机整合,构建循序渐进、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西华大学积极与郫都一中、郫都区红光中学等联合举行了思政课一体化系列研讨活动,并且积极联合各个共同体单位,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探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阶梯化衔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突破、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转型。

其二,横向拓展,促进多元融合。整合学科视角,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融合线上线下视角,打造“云思政”品牌活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线上体验,结合线下实地研学,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与吸引力。结合时代与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活动主题形式,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学段育人目标有机衔接与协同增效。西华大学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以“农机开放日”为依托,联合机械工程、农业、思政等多学科教师,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积极履行牵头单位工作职责,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发挥“思想库”“专家库”作用,为一体化建设“出主意”“想点子”“献良策”“造样板”,为一体化建设破题、决策、论证、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向未来,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唯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协同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拓展资源供给、强化队伍建设,才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尹德志  何为 唐秀莲 )


责编:冯冬

编审: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