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家豪(研究生)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11
2025年7月1日上午,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教5015会议室召开“中国与欧洲的政治文化与政府治理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梅努斯大学Susan Gottlöber,四川大学王洪树教授、博士生陈浩东、博士生陈俊龙及硕士生胡瑞芸,西华大学薛新国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四川大学周亚琳主持会议。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万远英、院长冯永泰、副院长王贝及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会议。
冯永泰院长致辞指出,现代大学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本次学术论坛作为延伸学术视野的窗口和深化科研交流的纽带,将能更好营造集思广益、互动创新的学术氛围,将对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Susan Gottlöber教授作了题为《政治还是政治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检视与批判》(Politics or Political Philosophy? Inspection and Critics about the Modern Society)的主题报告。Susan Gottlöber从客观物质价值的价值层次、调整时期的社会和政治挑战、对新政治和社会领导的需求、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政治哲学对政治的作用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为什么需要舍勒以及超越舍勒”的哲学思考。周亚琳作了《内圣外王之道:儒家心性伦理与马克斯·舍勒价值伦理学比勘》(Inner Sage, Outer K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Max Scheler’s Value Theory)的评论。她聚焦儒家“内圣外王”伦理与马克斯・勒价值理论对政治领导力伦理基础的探索,阐述儒家主张领导者通过“内圣”达成“外王”,并以《论语》《孟子》《大学》相关思想为例强调德治与仁义;同时对比舍勒基于现象学的价值排序理论,指出二者均认同“领导力始于内在”,将伦理修养视为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根基。
王洪树教授作了《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P.R.China)的主题报告,分析了其基本逻辑,追溯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脉络,并对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陈浩东作题为《齐格蒙特·鲍曼论陌生人的隐喻:自我与他者》(Metaphors of the Stranger: Self and Other in Zygmunt Bauman)的主题报告,陌生人的生成---现代人的双重投射、陌生人的镜映---鲍曼的自我形构及陌生人的显影---鲍曼的他者指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陈俊龙作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下霍布斯国家理论批判》(Critique of Hobbes’Theory of the State From a Historical Materialist Perspective)的主题报告,先介绍了霍布斯国家理论中世俗化政治路径、人民意志首要性及平等前提等贡献,继而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历史有效性为核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指出国家起源于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私有制与阶级分化,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胡瑞芸作题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社会关系重构——人工智能语境中的“人本”再思》(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Triggered by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 Rethinking “Human”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主题报告,从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了舍勒关于技术服务于生命、源于人类心智的观点,以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机器作为社会历史产物且不创造价值的分析,最终强调重视人的主体性,保持辩证积极的态度。
西华大学薛新国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比较研究》(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ism)的主题报告,以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最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兆勇教授作了总结,回顾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并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的举办,为中外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深化了对中欧政治文化与政府治理的认识,展现了多元学术视角的交融。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对相关领域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期待未来开展更多此类跨文化学术交流。
责编:冯冬
编审:王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