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生通讯员:李雪琴、宋易润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1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探索语言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7月3日起,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彝声破圈・触见未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走进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
调研问诊:解码古村振兴的语言“堵点”
实践队循着青石板路走访茶马古道遗址、五省会馆等文化地标,在乡村振兴讲习所与农业研学基地中,实地感知古村从传统村落向“文旅新地标”转型的脉搏。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大石板古村的振兴不仅需要建筑风貌与产业形态的升级,更需要以语言作为“软基建”,打通内外沟通的壁垒。
当日下午,团队在“新长征”大石板党群服务驿站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尹俊座谈交流。尹书记谈到,古村蜕变的起点,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从环境整治到旧房改造,党员率先行动让村民切实看到发展希望;而“语言互通”则是推动政策落地、助力产业“走出去”的关键纽带。尹书记同时提到,当前村民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接待游客时标准度不足,且数字技能应用与直播实践相对薄弱。
靶向施力:语言赋能激活振兴动力
实践队分组深入旅拍商户与村民家中,以“语言+”模式为古村振兴注入活力。
第一,“语言+产业”:助力“旅拍经济”破圈。大石板古村深挖彝族文化资源,引进旅拍公司在灵鹰古寺外墙拍摄彝风浓郁的宣传视频,成功将其打造成极具吸引力的“网红墙”。但调研发现,目前仅有极少数商户尝试直播,多数仍依赖线下经营。针对这一痛点,实践队为商户提供直播用语实操培训与内容策划指导,助力其用通用语言讲好“古村+彝风”故事,推动流量向实际客源与收入转化。
第二,“语言+惠民”:破除日常交易语言壁垒。在中老年村民与商户群体中,语言障碍仍是日常交易的“拦路虎”。实践队编制《日常交易实用普通话手册》,采用谐音记忆法降低学习门槛,帮助村民突破口语表达限制,实现与游客的无障碍沟通,切实提升经营收益。
第三,“语言+育才”:播种振兴“未来希望”。为培育乡村未来人才,实践队员走进幼小校园,通过趣味卡片、互动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他们成为“小小推普员”,将普通话知识传递给家人,助力改善家庭语言环境。
大石板古村的振兴进程中,普通话既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市场、连接文明的“金钥匙”。西华大学“彝声破圈・触见未来”实践队以精准的语言服务为切口,切实帮助这座民族古村解决语言沟通的堵点、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强化面向未来的根基,助力大石板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伐更稳、视野更宽、走得更远。当彝语与普通话在古村的街巷和谐交融,不仅破除了沟通之“圈”,更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振兴之门。
责编:杜靖
编审: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