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之“求是大讲堂”: 科学家精神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作者:李雪琴(研究生)发布时间:2024-11-28浏览次数:84

  1127日,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谢瑜教授,受邀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题为“科学家精神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贝教授主持召开,学院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

谢瑜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精心构建讲座框架。从“曹建猷其人其事”这一生动实例切入,逐步深入到“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最终升华至“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这一议题。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首先,谢瑜教授从曹建猷院士的个案出发,对其光辉一生进行深情回顾,通过细致剖析曹教授的四大人生抉择——“实业救国”的初心萌发、“归国-投身铁路电气化事业”的毅然抉择、确定“铁路电气化制式”的专业贡献,以及晚年“入党”的崇高追求,生动展现了曹院士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以及不断求索的人生轨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个体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国家饱受贫弱之苦的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选择了读书求学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曹建猷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科学家,毅然决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发展伟大的事业中。他们坚信唯有科技才能救国,唯有科教才能兴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为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前瞻性的布局与规划。

随后,谢瑜教授深入浅出地解读科学家精神的六大核心要素,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体现了科学家对国家深沉的爱与责任;二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彰显了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敢于突破的勇气;三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反映了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与严谨态度;四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凸显了科学家超脱物质诱惑、全身心投入科研的高尚情操;五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展现了科学家在重大科研任务面前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团队精神;六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体现了科学家对后辈的培养与提携,为科学事业薪火相传作出的贡献。以曹建猷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毕生致力于追求真理,无私地奉献于科学事业,矢志不渝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六大核心要素甚至于心,融为一体,成为后人学习的光辉典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古代士人的崇高情怀,在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与传承。谢瑜教授指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展现出两大鲜明特征:一方面,他们是求真务实、不懈探索与积累知识的先驱,以智慧之光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另一方面,他们怀揣着超越性的情怀,虽身处世俗世界,却心怀高远,积极投身于具体事业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在谈到科学家精神与中国知识分子古代传统的关联时,谢瑜教授强调,两者在精神内核上有着深刻的共鸣。无论是古代知识分子还是现代科学家,他们都怀揣着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最后,王贝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深刻而精炼的总结。王贝教授强调,一代又代的人,用他们面对苦难和抉择时呈现出的勇气和能量照耀着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更应当使自己的青春激情在岁月的长河中熊熊燃烧,将满腔的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祖国大地上。勉励我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据悉,本次学术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学术活动既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又启迪了师生的科研思路。此次学术活动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必将助力学院教师的成长成才,必将促进学院的科学研究、学位点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责编:冯冬

编审:王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