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露露(研究生)发布时间:2024-12-20浏览次数:10
“高考改革新动向,思政课堂育新人。”12月18日上午,应学院邀请,成都市青年骨干教师、高中教育教学先进个人-——郫都四中副校长何鹏飞在4A-105教室作了题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贝和刘英副教授主持,学科教学(思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硕士研究生参加。
新高考改革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调整了考试模式,更要求教学方法有质的改变,这使得高中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解当前新高考改革形势,明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开展状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提升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举办了此次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何鹏飞副校长从高中课程改革、高考评价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困惑四个方面展开了此次讲座。
分析高中课程改革环节。何鹏飞副校长结合个人经历指出当下的高中思政课程教材已有三次重大改版,而高考选课模式也已从原先的“3+3”转变为现在的“3+1+2”模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前,高考填报志愿不再是按分填报而是按需填报。为满足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实施基于真实情境、基于问题解决,强调实施的实践性、研究性、项目化与合作式。
分析高中评价改革环节。何鹏飞副校长明确指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内容为“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过去思政学科“背多分”的办法,早已无法适应学生当前高考需要。当下高考注重以情境为考查载体,无情境不成题。
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环节。何鹏飞副校长指出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已从以教代学向以学定教发生改变,课堂教学应该满足坚持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积极自我认同与课堂对话,为此教师要用好倾听、串联、追问的三个策略,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程度、合作学习效度、探究学习深度,更好满足学生受表扬、被认可、被确认等其他心理需求。同时要充分落实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实践研学、网络拓学的六种学习活动,体现出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相互信赖、富于激励、公平关爱、网络应用、学科味道七个文化元素。
分享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感悟和困惑环节。何鹏飞副校长从重学轻教、深耕细作、情境教学和研究高考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分享。他认为广大青年教师要做好角色互换,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教学,充分研究高考命题方向、命题原则以掌握教学重难点。并就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困惑。第一,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协调问题,第二教学板块立意与知识板块立意带来的南点如何解决,第三如何克服非专业观点沟通冲击,第四唯“变”永恒的职业压力如何克服。
本次讲座引发了在座师生的共鸣和思考,纷纷表示只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编:冯冬
编审: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