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引平发布时间:2022-07-18浏览次数:332
回顾百年征程,献礼二十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了解党史、认识国情、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广大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崇敬伟大、感悟伟大、创造伟大,从而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党精神和“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和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系列活动,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学院部署,2022年7月12日-15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了“回顾百年征程、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沿“冕宁彝海结盟遗址——西昌礼州会议遗址——会理会议遗址——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石棉安顺场遗址”一线,重走长征路,重温峥嵘岁月,瞻仰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7月12日,教师们来到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的第一站——冕宁彝海,参观了彝海结盟遗址,重走了结盟路,在“彝海结盟”纪念馆聆听了彝海结盟的历史故事,观看了各种珍贵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部队因此顺利通过彝区,留下一段民族团结佳话。“彝海结盟”体现出来的彝汉民族团结精神已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是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彝海结盟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7月13日,教师们来到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的第二站——礼州会议遗址。1935年5月,红军长征经过礼州,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边家祠堂内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做出了行军路线的重大调整,正式确定了北上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正式提出“长征”一词。礼州会议的正确决策成就了“彝海结盟”的佳话,为抢渡大渡河的壮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影响深远。馆内展陈,分为挺进礼州、军情连连、礼州会议、情深意长四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还原了礼州会议前后那段历史。礼州镇内遗留下来的红军井、边家祠堂、红色标语等等,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红色精神。我们从纪念碑和壁画中了解到红军当年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这里的每一字都镌刻了革命先烈的钢铁意志,每一句话都激扬着革命战士的赤血丹心,每一笔都是革命指挥家的深谋远虑。我们应继续把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勇往直前,在学习、教学、生活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7月14日,教师们来到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的第三站——会理,参观了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会理会议遗址,追寻了革命先辈的足迹。会理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它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延续,肯定了遵义会议后实行的新战略方针,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对维护中央和红军领导层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观学习后,大家详细了解中央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在会理期间的主要活动,以此来缅怀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历尽艰辛、抛洒热血的红军将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构筑的伟大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期,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7月15日,教师们来到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的第四站——石棉安顺场,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纪念馆所在地石棉安顺场,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悲剧之地,却是红军的胜利之地。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此强渡300米宽的汹涌大渡河,在敌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通道,彻底粉碎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日安顺场纪念馆广场的浮雕与塑像,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理想的崇高与牺牲,长征的惊心动魄、感人肺腑。入馆参观,教师们端详着一件件锈迹斑驳的文物,凝望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倾听着那传奇的飞渡故事。红军战士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充分体现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大家无限感慨,正是先烈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才有中华民族无比光辉的未来。
本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回顾百年征程、喜迎二十大”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重要的生活体验。教师们表示要继承先辈遗志,提高党性修养,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意识,更加积极主动担负起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