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琬璐, 屈理兵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次数:229
2022年11月12日,由四川省哲学学会、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2022年学术年会”以网络会议方式召开。我院教师黄琬璐博士与屈理兵博士分别以《洛克论自由与欲望的悬置》与《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与“乐观”》一文在小组会议中做了汇报、交流。
黄琬璐博士表示,该题目缘起于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第2卷第21章对“欲望的悬置”与“自由”之间关系的表述:欲望的悬置是人的自由的源头、枢纽和开端。为了探究它们间的关系,她在文章中对自由,欲望,欲望的悬置的产生机制,自由与欲望的悬置间的关系四者做了讨论。在她看来,自由本质上是在诸活动能力方面保持中立状态的人依照心灵的意愿去行动或不行动的能力,而欲望则是需要某种不在场的善的心灵正感受到的不安。想要悬置欲望的满足和实现,人就必须在当下激发欲望对某种遥远的善的特殊欲望,并且它产生于追求这种遥远的善的习惯。至于自由与欲望的悬置间的关系如何,简单说来便是: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欲望的悬置”与“理性的考虑”两个环节,并且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屈理兵博士认为,叔本华哲学一向以悲观主义著称于世,然而这种悲观主义只是他哲学的表层,其深层次是他哲学的乐观主义。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具有作为表象和意志的双重属性,在表象世界万事万物受其根据律的支配,处于一种囚徒境遇;人的意识受到意欲的支配,总是因意欲的满足而痛苦,因意欲的缺乏而无聊,所以人生是一场悲剧。表象源于意志在时空中的客体化,因此,意志才是世界的根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叔本华哲学为“唯意志论”。没有客体化的意志作为时空联系的“虚无”者,它是自有的、万能的。人是能够通过艺术审美能够达到对意志的直观的,在这种直观中,人与作为万能的意志合而为一,从而领会到他自身的真正本质性存在,并达到一种极乐的状态,因此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