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方方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18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由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西华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微课建设集体备课会暨郫都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于2022年12月11日在成都石室蜀都中学顺利进行。本次集体备课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成都市郫都区及周边共27所学校参与,兼顾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
本次会议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幕式和专家主题报告,第二阶段围绕“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创新”五个主题分组磨课。
第一阶段由成都市郫都区教研培训中心主任李仁东主持,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海东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段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大中小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希望依托西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平台,加强与中小学的结对共建,为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教授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学段间思政课课程目标边界不清、内容重复、缺乏衔接,“背靠背”,“各管一段”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期望能够通过本次备课会,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探讨、相互启迪,沟通不同学段的诉求,找准不同学段的共鸣点、交融点,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对接性、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教学评价的连贯性,让一体化育人“实起来”。同时表示,作为集体备课中心牵头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教育硕士思政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任务,愿意为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好学科支持和服务工作。
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林伯海教授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为什么?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是什么?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前提是目标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小学段以学生的启蒙为基础,使其“知事”、“晓义”、“讲文明”;初中段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使其“知势”、“懂事”、“讲规则”;高中段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使其“知理”、“懂法”、“讲政治”;大学段以学生的理论为基础,使其“明理”、“行道”、“铸信念”。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大中小各个学段,致力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推向前进。
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康永邦书记、校长以“思政课要在铸魂育人上下功夫”为题展开阐述。他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同时提出健康的四个维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根据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实际情况,康校长指出新学堂的核心主张“生命在于运动;心系健康,赢在习惯。”并结合2022版思政课程标准,提出“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的课程理念。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情商高、身体好”的才俊。
第二阶段的同课异构环节进行了分主题磨课。专家和老师们转入分会场就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推出一批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政“金课”开展了集体备课。会议共设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创新》等五个主题教学展示分会场。
分组磨课结束以后,专家们又一起交流了意见。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学段的老师们都抓住了自己所在学段学生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教学设计。注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下的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接性,实现了不同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优秀示范。参会教师们也纷纷表示,本次备课会的召开极具实效性,既有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又有30多位思政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会难得、收获颇丰,对于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次集体备课会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互动,沟通不同学段的诉求,找准不同学段的共鸣点和交融点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利于协调本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有效衔接的指导引领、督查评估、对话沟通、培训研讨、经验推广等功能,同时也助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责编:
编审: